分享玩具–教養的核心理念

最近在看一本書叫做”The conscious parenting”,裡面提到了一個好像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做起來卻又很難的一件事:

「把你的孩子當作一個完整的人來對待。」

其實不只是這本書,大多數的教養理論、書籍都是這麼說的。

但「完整的人是什麼意思?我當然知道他是一個人,不是附屬品呀!」

這本書讓我驚艷,是因為他說,要記得他們也可以感受到所有你感受得到情緒。

 

我腦中浮現了很多情景:
當我們硬把孩子放到餐椅上的時候,他嚎啕大哭;
當我們在他玩到一半的時候發現他便便所以抓去洗屁股;
當我心裡想把某個地方逛完,但時間不夠,所以催促著他;
當他正努力把積木堆疊上去,但我心急所以幫他完成。

我,身為一個大人,只是把我的行程放在他身上,然後要他配合我,這些事情都不是什麼有安全緊急考量的事。
然而,在這些當下,我完全忽略了他的感受。

這麼簡單又這麼細小、難做到。

而當大人們要求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他的感受是什麼?
如果他才一歲,根本還不到了解何謂「分享」的年紀,所以他只覺得「我正在玩,就被拿走了!」;
如果他七歲,了解什麼是分享,但是他不想要分享呢?

大人希望孩子分享不外乎幾個原因:
1. 分享是美德,他要學習。
2.我怕孩子不分享,別人會不喜歡他。
3.我怕別人批評我,說我教得不好,在當下我感覺到壓力。
4.不分享是沒禮貌的行為,我很直覺的就糾正了他,因為我小後可能也是這樣被要求的。

但仔細想想,這些原因都只存在於大人看小孩的觀點裡,是大人投射到小孩身上的焦慮跟不安全感。

今天如果我們在咖啡廳用著手機或筆電,有一個人來借,我們會判斷要不要借的,對吧?
「這個人是不是我熟悉的人?值得信任嗎?東西回得來嗎?我現在在做的事情能不能被中斷?還有我的改覺如何?」
當然,大人也會想「如果我不借,是不是顯得很小氣?」這些思緒大人可能用幾秒鐘的時間判斷,
如果對方看起來比你有權威很多,譬如說是高大、白人、男性的自己公司主管,那可能因為緊張,考慮的時間縮短,
甚至連考慮都不敢考慮,直覺性的答應了。

我們希望小孩長大後,「只是」因為害怕被別人批評或焦慮,做出他其實不想做的事嗎?

付出,也是要心甘情願的,才不會累積起來變成怨念,或者是不斷地滿足他人需求,導致沒把自己照顧好。
所以當大人們強迫式的要求孩子分享玩具時,就像今天咖啡廳老闆走過來說「欸,他想用,要分享!你應該要借他!」
然後就把筆電拿走了…

小孩也跟我們一樣,會需要時間想一想來判斷,也會傷心、會焦慮、會不安、會需要自信、會經歷所有我們會有的情緒。

對於較小還不懂分享概念的孩子,可以直接描述情況「這個小朋友也想玩這台車」看看他的反應,然後可以問他「你想把車子拿給他玩嗎?」一歲多的小孩通常已經會表達要或不要了,如果他搖搖頭,大人可以轉頭跟小朋友說「他還想玩一下,等他玩完我再叫你喲!」然後跟自己的孩子說「好,你還想玩,那你玩完之後,我們再拿給他。」。

而已經大了的孩子,除了日常生活中點出「他被分享」的情境與快樂,培養同理心之外,發生的當下可以問問他不願意分享的原因,有時候孩子只是需要一些保證「如果他不還你,我會陪你一起去拿回來。」、「你怕玩具壞掉呀?那我們跟他說要小心一點好不好?」,如果還在興頭上,大人也可以說「你真的好喜歡這個玩具,那等你玩完再借他好了,好嗎?我相信他等一下也會很喜歡玩的」如果小孩堅持不管怎樣就是不要借出自己的玩具,也沒有關係,就像我們也會有絕對不想要借的東西一樣。

 

隨時問問自己「當別人對我這麼做時,我會有什麼感受?這是我想要小孩感受到的嗎?」
我覺得這是一很好的小撇步來判斷自己是不是做出一個好的教養介入喔!

Workshops & Groups Info

Relationships, self-growth, and workshops of all ki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