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do you come from? 家?家!家。(最終回)

Where do you come from?
這句話隨著來美國的年數增加,越來越難回答。
台灣嗎?台北嗎?還是我現在的居住地?

Go home. 回家。
當我說「我想回家。」這個家,又是哪裡呢?
當我笑著對著同學說,當我留著淚對著重要他人說,當我喃喃地對著自己說…

似乎都是不同的地方。

你呢?你從哪裡來的?你的家在哪裡?

隨著年紀增長,有時搬進搬出,我們有一些地理位置不同的家。
隨著人生規畫,出國念書、結婚、有了孩子… 我們可能又會有更多的家。
有人說,一個屋簷下,就是家。
有人說,我爸媽常念我,沒把家當家,當旅館。
有人說,結婚就是離家了。
有人說,離開父母就是離家。
有人說,我搬來搬去,根本不知道哪裡是我的家。

什麼樣的地方叫做家?
你喜歡你的家嗎?

相較於非新移民來說,新移民對家的定義和感受可能又更複雜了些,
這也是一開始我想要舉辦這個工作坊的原因之一。

將「家」設為最終回,是因為我們從家出來,成為
最後,從家結束,將我再延續下去。

看見自己後,延伸到親密關係,最後,回到社會,回到與所有重要他人的關係。

怎麼看見自己,與,怎麼被看見。
而怎麼被看見,卻又影響了我們怎麼看見自己。

在這個工作坊中,
我們會分享對自己有「家」這個象徵意義的物品/照片;
我們會聽見別人的故事;
我們會解構家,然後重新建構;
我們會探索你在家的位置和角色如何影響你對家的感受。

我們透過對「家」的探索,可以更進一步地了解自己的自我認同和歸屬感。
了解在未來的生命裡,你要怎麼去經營你跟「家」的關係

有些人,需要跟過去的家道別;
有些人,需要跟現在的家告白;
有些人,需要跟未來的家約定。

你需要什麼呢?

July 28, Sunday, 10:00-3:00 pm @ Living Arts Counseling Center (Emeryville)

有關於夏季創造性藝術工作坊三部曲

首部曲:親愛的孩子,我在這。(內在小孩)
二部曲:我愛你愛我(親密關係)

得到更多訊息或報名:

報名

Workshops & Groups Info

Relationships, self-growth, and workshops of all kinds